明树数据-九游会棋牌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实施意见

陕政办发〔2020〕5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国重大战略部署,全面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以高水平办好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为契机,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经省政府同意,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抓住筹办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机遇,以建设体育强省为目标,坚持体育设施为基础、竞技体育为引领、体育产业为支撑、体育文化为内核,着力解决体育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持续提升体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力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不断满足三秦百姓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把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贡献陕西力量。

到2025年,全省体育领域创新发展取得新成果,全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体育文化影响力有效提升,体育产业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进展。到2035年,体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体育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中西部领先。体育设施成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明显标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全民健身成为明显社会风尚,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1700万以上,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超过92%,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达到3.4‰;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奥运会参赛项目和人数规模持续增加,贡献率稳步提高,全运会参赛成绩稳居中西部前列;体育产业规模质量明显提升,产业总产值达到全国中上水平,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体育文化影响力明显扩大,产品供给充足,活动丰富多样,中华体育精神有效弘扬。

二、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

(一)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修订《陕西省全民健身条例》,抓好《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制订和落实,实行中期、末期评估。广泛开展全民健身示范县创建,积极争创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县),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在地区、城乡、行业和人群间的均等化和标准化。制订实施重点人群体质健康干预计划,提高青少年、妇女、老年人、农民、职业人群、残疾人等群体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二)统筹建设场地设施。把体育行政主管部门纳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协调机构,实行体育设施与城市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建设、验收;居民住宅区配套建设的体育设施,应当与居民住宅区的主体工程同步设计、施工、投入使用。推动实现市、县、区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站)和农村人口聚集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以城市绿道、健身步道、自行车道、体育公园、多功能健身场地、全民健身中心等为重点,加快15分钟健身圈建设。实施乡镇、社区全民健身设施提升工程。加大冰雪、足球设施建设力度。持续推进渭河、延河、汉江、丹江等江河沿岸全民健身长廊建设。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体育部门场馆全面开放,学校和企业体育场馆有序开放。

(三)持续完善组织网络。推行体育总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农民体育协会加若干单项体育协会“4 x”模式,形成省、市、县、乡镇体育社会组织网络。大力发展各类体育俱乐部,加强城市街道、社区、居民小区和乡镇、村全民健身站点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指导服务能力,实现基层群众健身有组织、有阵地、有指导 。

(四)广泛开展健身活动。健全群众性竞赛机制,制订业余赛事等级制度和积分激励制度,激发全民健身积极性和主动性。按照“经常化、特色化、大众化、生活化”要求,持续办好省全民健身运动会,大力发展足球、篮球、羽毛球等省市县三级群众联赛,开展“一市一品牌”赛事创建和全民健身最佳赛事评选,推动打造一批群众体育精品赛事。落实国家冰雪计划,广泛开展群众性冰雪运动。结合传统节日和重要节点,推广特色鲜明、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类民族民间民俗传统运动项目。

(五)强化科学健身指导。落实《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加强体医互补培训,推广运动处方。广泛组织开展体育健康行进机关、进社区、进镇村、进学校、进企业活动,大力推行广播体操、工间操。完善陕西省全民健身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提升智慧化服务能力,实现资源整合、数据共享、互联互通,促进健康陕西建设。

三、提升竞技体育能力

(一)优化项目布局。围绕大赛争光,巩固扩大跳水、射击、武术、摔跤等优势项目,加快发展射箭、体操、赛艇、拳击、举重、柔道、跆拳道等潜优势项目,重点突破田径、游泳、水上等基础项目和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球类项目,大力发展冰雪项目,积极拓展击剑、空手道、滑板、自行车、棒垒球等项目,形成布局合理、结构均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发展格局。加强与市(区)、高校、企业等合作共建优秀运动队,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项目走职业化、市场化发展道路。

(二)夯实后备基础。按照标准化、特色化、专业化、科学化发展方向,强化体教融合、体社融合,不断提高各级各类体校人才培养质量,在全省建成一批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以校园足球为引领,广泛开展体育特色学校、体育传统学校创建和体育项目进校园、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等活动,推动青少年掌握1—3项运动技能,持续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创建一批国家级示范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三)强化科学训练。实施中青年优秀教练员培养计划,引进国内外高水平教练员来陕执教,建设一支数量充足、业务精湛的教练员队伍。强化复合型训练团队建设,构建适应竞技体育发展趋势的科学训练体系。加大科研攻关和科技保障力度,建设1—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加强运动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激发为国争光内生动力。强化“拿干净金牌”意识,深入开展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专项治理。

(四)构建竞赛体系。着眼健全面向所有青少年、不同年龄段相互衔接、分层分类的竞赛格局,统筹省级综合性运动会改革,构建以省运会为龙头、青少年锦标赛和冠军赛为主体、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赛和校际联赛为基础的竞赛体系,促进更多竞技体育人才脱颖而出。

(五)建好训练基地。加强高水平体育训练基地建设,将省体育训练中心、长安常宁生态体育训练比赛基地打造成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现代化体育综合训练基地,提升安康宁陕国家雪上项目训练基地设施条件。支持地方发挥自身优势,创建国家级、省级综合性或单项训练基地。

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完善产业体系。以体育竞赛表演业为突破口,按照“常态化、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要求,培育一批精品体育赛事,支持西安打造国际赛事名城。加快冰雪、户外、航空、水上运动等健身休闲产业发展,鼓励体育培训、展览、策划、咨询、经纪、营销等业态发展,持续提升体育服务业现代化水平。推动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在体育制造领域的应用,促进体育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强化体育彩票公益形象,稳步扩大销售规模。做好体育产业统计。

(二)改善产业布局。以资源禀赋为依托,促进区域体育产业特色发展。关中地区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打造高端体育装备制造业、精品体育赛事聚集区。陕北地区发挥红色文化和地理优势,打造红色体育旅游、沙漠时尚运动和冰雪运动聚集区。陕南地区发挥生态优势,打造水上、户外运动休闲产业聚集区和绿色运动食品种养基地。推动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支持打造一批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户外运动休闲产业带。鼓励各市(区)建设体育园区和体育众创空间,积极引入知名体育产品和品牌。

(三)壮大市场主体。探索设立由社会资本参与的体育产业投资基金,扶持培育一批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骨干体育企业。鼓励中小微体育企业发展特色产品、经营和服务,满足个性化体育需求。推行管办分离、公建民营等模式,支持市场主体参与体育场馆建设运营。积极推动朱雀、曲江体育园区打造国内一流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支持省体育产业集团做大做强。加快建设体育产业服务平台,推进体育标准化建设。

(四)推动融合发展。实施“体育 ”战略,促进体育与旅游、康养、科技、教育、文化、农业、金融等业态融合发展。稳步推进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打造一批样板小镇,建成一批体育旅游目的地。鼓励社会资本利用工业厂房、商业用房、仓储用房等既有建筑改建一批功能齐全、便民惠民的现代城市体育综合体。加强体育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打造智慧装备、智慧场馆、智慧赛事。创新校园体育项目发展渠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培训。

(五)促进体育消费。深化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提升体育用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促进体育消费不断升级。支持地方举办各类体育赛事活动,推行业余运动水平等级评定制度,办好各类体育展会,增强体育消费粘性。培育体育消费观念,加强体育市场监管,优化体育消费环境,使体育运动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消费时尚。

五、扩大体育文化影响力

(一)传承优秀体育文化。推进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文化挖掘整理,推广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开展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和进校园活动,筹办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红色体育 百年记忆”博物展。提升陕西体育博物馆建设水平,加强体育文物、文献、档案征集、展示、研究利用工作。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

(二)丰富体育文化产品。打造具有时代特征、体育内涵、陕西特色的体育文化产品。组织开展体育类影视、文学、美术、摄影、动漫创作和评选。加强运动项目文化推广普及,编撰出版全运会项目文化书籍,鼓励各类体育赛事、协会、俱乐部开发特色文化产品。做好体育史志编修。

(三)扩大体育文化传播。依托各级融媒体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好体育融媒体平台,构建体育全媒体传播格局。有序组织或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英雄模范和群众代表观摩体育赛事和训练活动。组织开展体育知识讲座、体育文化展示、体育志愿服务、冠军进校园、训练园区开放日等活动,让体育走进群众融入生活。宣传表彰体育先进典型,办好“最美陕西体育人”评选活动,培育一批具有优秀品德和良好运动成绩的体育明星。

(四)加强体育文化交流。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体育文化交流合作,落实中华武术“走出去”战略,拓展对外交流项目。积极参与政府间的人文交流活动,深化与友好省州(城市)的体育文化交流。依托轩辕黄帝公祭典礼,开展与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华侨华人的体育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六、加强组织领导

(一)健全工作机制。在整合全民健身、健身休闲产业联席会议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体育强省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大体育”格局。联席会议每5年开展一次综合评估。

(二)强化政策保障。建立公共财政体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统筹考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体育用地需求,明确社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配建标准。落实体育税费政策,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估督查。

(三)建好人才队伍。把体育人才列入全省人才计划,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和保障制度。建立健全柔性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实施体育人才培养专项计划。支持西安体育学院加强体育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建设,鼓励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与高等院校协同建设体育人才培养孵化基地。加强体育系统人才梯队建设,拓宽教练员、运动员职业发展通道,优化成长与发展环境。

(四)深化改革创新。深化体育领域“放管服”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推进体育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深化体育类社会组织改革,推动体育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五)营造良好氛围。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刊、新媒体等媒介广泛宣传体育强省建设的先进典型和工作成效,对在体育强省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按规定予以表扬奖励,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体育强省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0年2月24日

网站地图